站在醫學的觀點來看,其實人體都有自然的修復受損與癒合傷害的能力,大部分心理上的傷害會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抗壓的程度,身體上的疾病或是傷口則會由抗體去加以防禦,傷口更會在癒合時形成更堅硬的疤痕組織,或許有許多人會疑惑,那麼為什麼生病的時候我們需要看醫生?

 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「感冒你看醫生七天會好,不看醫生一周會好。」

  療癒的時間七天與一周是等於的,醫療的介入是給予症狀治療,發燒頭痛給予止痛解熱劑,咳嗽給予止咳藥,流鼻水給予抗組織胺藥物,這些都是所謂的一般感冒藥,現在醫院的藥包上都會簡單說明藥物作用,不外乎都是這些讓人覺得舒服一些的藥物,但仔細看卻沒有一個藥物是針對感冒做治療,為什麼呢?誠如我一開始說的,在我們多喝水多休息的時候可以增加細菌病毒的代謝與精神的恢復,這就是人體有自然的修復與癒合能力。

  當然這裡指得是簡單的感冒與腸胃炎,若是有劇烈的不適或是異狀還是應該及早就醫。

  不管是去哪個國家旅行,大多數的醫療並不像台灣採健保制度,自費就診的金額往往高得嚇人,如果不想因為小病痛打壞了旅行的興致,那麼幾款常備用藥外出旅行的時候就相當好用,這類的藥物在醫院或是診所,掛家醫科或是一般內科告訴醫生要出國備藥,通常我們善良的醫生都會為你準備,當然一般成藥在藥局也可以自行購得,不過可能價格會比花一次掛號費昂貴,例如常見止痛藥普拿疼一盒一百多元就差不多是一次掛號費了,怎麼選擇取得藥物方式就看個人的選擇。

  另外自助旅行者,長時間旅行多國,建議出國前幾周查詢旅程是否有經過疫區,大多的疫苗必須在施打後一段時間才會在身體形成有效的免疫反應,有些更需多次接種,詳細可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旅遊宣導資訊(http://www.cdc.gov.tw/np.asp?ctNode=1542&mp=1),或至旅遊醫學門診進行專業的評估與檢驗。

  印度旅行之前因為啟文比我早啟程,他的備藥我都一一寫妥標籤並且用小夾鍊袋分裝,除了因為個人疾病差異,例如:糖尿病患的血糖備藥、心臟病患的緊急備藥、氣喘、腎臟疾病患者等需要另外諮詢醫師並且攜帶處方簽,嬰幼兒因為藥物劑量與安全問題仍需就醫診治領藥,不然大多成人可以參考我的備藥單,這裡的藥物以一次一顆,每四小時可以再服用,盡量讓身體處於舒適的環境並且多休息,若症狀持續未得改善仍需就醫治療,有鑑於各家藥廠同藥不同名所以我不一一列出英文名稱。

 

解熱鎮痛劑:常見藥物為普拿疼,發燒與身體各處疼痛時皆可使用。

抗組織胺劑:流鼻水、皮膚搔癢、過敏症狀適用,但大多抗組織胺藥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思睡副作用,若有精神不繼情形應休息。

健胃整腸劑:市面上的健胃整腸藥物,大多含益生菌或酵素,不管是出國壓力性的便秘,或者水土不服造成的腹瀉都適用。(若在國外因為食物汙染造成的腹瀉盡量不要馬上使用止瀉劑,因為腹瀉的過程中會將腸胃裡的壞菌也一起代謝出來,多補充水分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,通常腹瀉情形會漸漸緩解)

鎮靜劑:大部分的暈車暈船暈機藥物都含有鎮靜的藥物,像我如果要搭船會將鎮靜劑撥半服用,可以利用適當的休息減少身體因為搖晃或是壓力改變的不適,也適用於調整時差或壓力性失眠。

四環黴素眼藥膏:除了使用於水源不乾淨(某些地區)造成的眼睛紅與搔癢症狀可以使用,若有小擦傷也可以薄薄塗抹於傷口上避免感染,這是我私人藥單裡小巧的必備良藥。(若是感覺眼睛疲憊或有灰塵異物,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潔淨或是取乾淨的飲用水清洗即可)

任何涼涼的外用藥物:小護士曼秀雷敦軟膏、綠油精、白花油等等皆可,適用於蚊蟲叮咬,頭暈時可以抹於太陽穴與耳後,鼻塞時可以抹一些在人中,腹脹疼痛時可以抹一些在肚臍周圍。

防水敷料:藥局有各種尺寸與材質,輕便好攜帶即可,有傷口時可以簡易清洗換藥後覆蓋以隔絕細菌。(在印度因為長時間的負重行走,腳有起一些水泡,刺破後消毒上藥覆蓋上防水敷料,可以洗澡也不怕細菌跑進去傷口裡)

 

附註:有些人會攜帶抗生素,但我認為即使是口服抗生素仍應有醫生診治後給予,畢竟有些抗生素的過敏反應較一般藥物強烈,而且抗生素的使用劑量與投與時間都需要評估,不宜自行使用。另外我也看過分享攜帶類固醇的備藥,雖然類固醇號稱萬靈丹,但因為類固醇有可能壓抑症狀,若後續就醫有可能會不易於診斷,故也不建議自行使用。

 

  願伊西絲女神(Isis)守護每一個旅人的生命與健康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y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